守护苗族精神的遗传密码——记苗银锻制非遗传承人麻茂庭

守护苗族精神的遗传密码——记苗银锻制非遗传承人麻茂庭

寻访濒临灭绝的民间绝技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为了拜访苗族银匠麻茂庭,我又一次前往凤凰腊尔山山江镇。早就听人说,麻茂庭是凤凰现今为数不多的用纯手工去做银器的民间工匠,出自他手的器物不仅有着上乘工艺,而且品质纯正、货真价实,在一切皆趋于利益的商品社会里,这样的人着实不多了。

    这些年来,为一睹那些藏匿于深山的民间绝技的芳容,我几乎跑遍了湘西的山山水水,然而,每一次寻访总是在震撼惊异的同时,滋生感伤和遗憾,当代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显然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如何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散落于民间的传统瑰宝的问题,许多民间绝技处于濒临灭绝,令人心碎不已。

    当下国人旅游的热点目的地之一凤凰,是湘西苗族银饰传统制作工艺的故乡,但在凤凰的旅游产品市场上,却泛滥着形形色色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所谓银饰,纯正地道的传统苗族银饰的生存空间却日益萎缩。苗族银饰如何解决生存的问题,传统的苗银锻制工艺如何传承?这沉甸甸的心事迫使我踏上了寻访最后固守传统的银匠的旅程。

     心中从未忘记家族传承和苗族银匠的根本

    一路上雾雨蒙蒙,道路泥泞,坡路蜿蜒,好不容易来到了麻茂庭所住的村寨,蓦然,寨子路口的一株老树吸引了我的视线,树叶翠绿新鲜、树冠婷婷如盖,树皮苍老粗粝,与湿漉漉的石墙石级交相辉映,在迷蒙雨雾中宛如一幅怀旧意味十分浓郁的油画,夺人心目又令人神伤……

    走进麻茂庭家中,他正在黄泥垒成的炉台上融化白银,神情凝重地看着银子的状态,认真地掌握着火候,他的徒弟静默无言地为他拉着风箱,他们在无声中默契配合,大约早已不需要任何语言。麻茂庭向我介绍并熟练地展示了传统手工制银的基本步骤,然而,当我采访时,他却非常拘谨,说话时断断续续。

    麻茂庭,1953年冬月出生,家中世代锻银。麻茂庭从小就在一片叮叮当当的锻银声中成长,很小的时候他就学着父亲的样子捶打,父亲看着心里欢喜,专门弄了一套工具给他和大哥学习打银用,就这样麻茂庭读书之余常帮家里做些简单的活计,慢慢学会了锻银的基本套路。可是,文革时期不许锻银了,看着父亲伤感地收起了工具,麻茂庭心里很难过,但也万般无奈。

    1977年,父亲和他进入社队联办的企业专事锻制银器,24岁的麻茂庭正式跟父亲学艺,正值青春年少,他日夜钻研,技艺突飞猛进。当时有很多人看上他的手艺,拿来银子请他加工,他总是按照客人的要求精心锻制,每当看着客人欢天喜地佩戴上心仪的银首饰时,麻茂庭心里就充满了成功的自豪感。

    好景不长,社办企业在1982年解体,之后麻茂庭做过裁缝、理发师,当过农科站的技术员,但他的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家族的传承和苗族银匠的根本,总是抽时间学习如何把银器制作得更好,没有原材料,他只好走乡串寨或在集市上收购银手镯、银盆、银碗、银筷子等旧银器……

    岁月在日复一日中走过了欢欣与痛楚,也见证了麻茂庭的锻银技艺从青涩到精纯。谈起今生最满意的作品,他说是2008年给歌唱家宋祖英做的披肩,为了精益求精,他一家四口(他和妻子及两个女儿)起早贪黑地做了半个月,足足用了2公斤银子。担任过自治州副州长的苗族文化学者龙文玉见多识广,看到这件作品时,也被那精妙的设计、精致的做工打动,禁不住连连称赞。

     用粗糙的手打造着苗家女人的美丽和自信

    银,这种美丽的金属,闪耀着月亮般的光辉,有着杀菌的作用,可以用来包敷伤口,也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有含硫的毒素,很多民族甚至认为它具有避邪作用。苗族是一个充满诗心的民族,早在先祖蚩尤发明冶炼技术制作劳动工具和兵器时,他们就领悟到银的特性及所蓄含的高洁寓意,苗族银饰应运而生。从上古开始,苗族有过漫长而艰辛的迁徙,渡黄河、过长江,苗家人的足迹遍及南中国的山林沟壑。为了不忘先祖和故地,银匠们用自己的智慧,天才地将苗族的图腾印记打造在银饰上,便于认祖归宗。苗族银饰无一不是银匠根据本民族的历史、宗教、生产、生活精心设计,通过锤打、拉丝、焊接等十多道工序制成,分头饰、颈饰、胸饰、腰饰、脚饰、手饰等,装饰系统全面,色泽洁白明亮,花纹繁复多样,融格调、韵味、美意为一体,极具文化价值和美学意境。

    麻茂庭正是这千千万万银匠中的一员,他用一双粗糙的手打造着苗家女人的美丽和自信,打造着与生俱来的苗族精神。拘谨得甚至有点木讷的他,谈起苗银的发展充满了忧虑。他说假银饰因成本低价格便宜,充斥着旅游商品市场,影响了真银饰的销售市场,银子又在不断涨价,老百姓越来越戴不起一整套的真银饰,常常只能拿假银充数,外人不知道,就会认为苗银并非真银!苗银古来都是用真银做的。虽然利润不高,他也只做真银子,而且完全用手工做,这就完全保存了祖先纯手工打制银器的方法,也在银饰中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了祖先的遗传密码。2009年,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的传承人,美丽的光环照耀在麻茂庭的头顶上,但他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还是那个沉默的苗乡打银人,秉承祖先的教诲,恪守苗家的本分,日复一日地从事着这古老的职业,任外界喧嚣繁华,任世事沧桑变化……

       市场已然萎缩,纯真愈显可贵

    麻茂庭说打银的生涯中,他最值得宽慰的,是湖南省民保中心要求他打两套银饰(大人和小孩的各一套)放在省艺术馆陈列。为此,他们一家四口人从2010年9月份一直忙到12月份,共用银17.5斤。省民保中心来人取时,看到十分精美、古意甚浓的两套银饰,惊讶于那繁复的花纹、精湛的做工,赞叹万分。市场已然萎缩,纯真愈显可贵!

    谈起他的生意,他说现在一年能卖40公斤左右银饰,他希望生意好些就能多赚点钱,把真银的技艺发展壮大。他说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传承人,他要描绘出一套传统的苗银饰花样,把传统银饰制作工艺程序整理清楚,作为苗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保存下去,对得起国家的信任。

    谈起对子女和徒弟的希望,他说要顺其自然的天性发展,今年22岁的大儿子在华东政法大学读书,不太可能回来继承他的手艺了,他把传承的希望放在16岁的小儿子身上,看着一旁默不作声的小儿子,麻茂庭淳朴地笑着地说,小儿子学习成绩没有哥哥那么好,学手艺的可能性很大,而且对打银子也很有兴趣,平时放学也会学着做,但他也没要求儿子非学不可,还是由着儿子的兴趣来。他平时也只教徒弟基本知识,并不太严格,他说做手艺靠是的自愿和兴趣,强迫是没有用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兴趣才是最好的师傅。

Written by:

134 Posts

View All Posts
Follow Me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将网站添加到桌面

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