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前,当中国人第一次开辟丝绸之路,去探索世界之时,胡杨林是中国使团在沿途最想看到的风景,因为它代表着生命。
2000年后,当我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再次深度拥抱世界之时,怀揣“中国梦”的中国人,在丝路上,看到的依然是金色的胡杨林。
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温总理曾在英国出访时这样向世界介绍胡杨,他说:“我非常喜欢胡杨,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胡杨生长在最恶劣、最残酷的环境中,但它却始终表现得坚韧、执着,如同丝绸之路上一道雄伟壮阔的金色长廊,守望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
胡杨这种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精神和信念,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纷繁复杂的各种挑战时,最该具备和坚守的战略定力,这就是“胡杨精神”。

2015年6月,张介宇先生创作的巨幅画作《胡杨礼赞》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20日上午,《胡杨礼赞》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也是人民大会堂历史上,第一次为一幅艺术作品的悬挂召开专题研讨会。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局长严沛讲到:胡杨精神不仅是中华的民族精神,也是 “一带一路”精神的体现,因此,将胡杨放置在金色大厅,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文化上的需要。
在本次会议上,大会堂管理局局长严沛、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长马振声、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赵树栋等政府和学界领导对《胡杨礼赞》在大会堂悬挂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张介宇,是中国山水画泰斗黎雄才的入室弟子, 为了真正能表达出胡杨所独特的精神气质,张介宇历经5年汗水与黄沙的洗礼,走遍了内蒙、新疆、河西走廊的胡杨林,创作了数万张的写生作品,他笔下的胡杨,越来越伟岸,也越来越具有了生命的张力。

张介宇说:胡杨之所以能够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与它的身体构造是有关系的,这个和我们的民族很像,我们的民族具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勇于开拓的精神、战无不胜的勇气,所以,我要把胡杨精神表现出来,而不是画胡杨。
2005年,张介宇回到北京,他开始闭门谢客,专心创作他心中那片“千年不死”的胡杨林。
2010年,一张70米长的鸿篇巨制,胡杨礼赞长卷横空出世,一时震动了整个中国画坛。
一幅高2.3米,长达70米的长卷,这需要什么样的勇气、魄力和毅力,才能去完成的工程呢?可以说,胡杨礼赞长卷的完成,正是胡杨精神在张介宇身上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中国山水画泰斗张仃先生被这幅作品深深震撼,亲自为画作题写高2.3米的巨幅卷首“胡杨礼赞”。

著名画家李炳武见到“胡杨礼赞”,不禁感慨:不到荒漠,不知胡杨之壮美;不见胡杨,不知生命之辉煌;不看画卷,不知气势之恢弘,作品之震撼。正是由于《胡杨礼赞》长卷在艺术界产生的轰动效应,以及“胡杨精神”与“一带一路”和“中国梦”的高度锲合,让艺术界都开始积极关注这位画坛奇才。
其实早在2000年,张介宇的作品就已在象征中国美术最高成就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展览馆举办了个人展览。也就是这一年,中南海邀请张介宇创作了巨幅山水《松阳泛舟》, 2003年,他再次为中南海创作山水画作《万壑松云》。

张介宇经常说:我的艺术之路,得益于恩师李丁陇先生和岭南画派巨匠黎雄才先生,是他们的艺术和修为,让我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底子。
50年孜孜不懈,50年终成大器。由张介宇独创的散笔皴法,随着他的10多部美术专著,在最权威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付梓刊印,他的艺术观点影响和帮助了一大批美术爱好者,也使得他成为当今美术界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大家。2001年,张介宇受文化部之邀,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主办的“中华世纪之光—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大展”,其作品《黄河颂歌》被悬挂在展厅正中央位置。此后,他的作品先后登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埃及等国,每一次展出都让参观者深受震撼,他们惊叹于中国竟有如此神笔。
2007年10月29日,与著名画家史国良在迎特奥华夏书画巡展总结大会上,入选十位优秀书画家。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的亲切接见。
2008年作品《黄河颂歌》被邀搭载“神舟七号”上天。
2012年,《风正帆悬》被时任外交部长的唐家璇送给日本首相野田佳彦。
2003年,他创作的山水巨作《洗涤万壑无纤尘》被人民大会堂收藏,2011年他创作的水墨山水《幽谷飞流图》再一次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像张介宇一样个人作品连续三次被人民大会堂收藏,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严沛局长也说:“以前99%的作品都是画好了再拿进来,没有看到成长过程,张介宇的胡杨是我们看到了它的成长过程,起早贪黑,我是亲眼看见的。”
所以毫无疑问,在不远的将来,张介宇的作品,必将成为艺术界、收藏界下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