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行侠仗义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行侠仗义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成军绘制《行侠仗义侠客行》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辛巳岁读金庸小说并怀鲁仲连七律

仗剑出门唯任侠,但凭义气走天涯。

英雄自古多年少,奇遇而今莫谩夸。

万丈红尘三盏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行邪心正真豪杰,相忘江湖报国家。

  张红星教授注:

  仗剑: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唐韩偓《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诗:“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

  任侠:凭借权威、勇力或财力等手段扶助弱小, 帮助他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 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

  义气:谓刚正之气。宋欧阳修《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引申为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南朝陈徐陵《与王僧辩书》:“维桑与梓, 翻若天涯。”元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汉书‧刑法志》: “(高祖)总揽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 不足数也。 ’” 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奇遇:意外奇特的相逢或遇合。宋柳永《迎新春》词: “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

  谩夸:虚夸、空自夸赞。唐戴叔伦 《塞上曲》之一:“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此句结合前句,应是指武侠小说中的英雄大多为少年英雄,尤其金庸小说,几乎每一部都为英雄成长史,各个主人公都因奇遇而演绎出各种传奇故事。今日现实生活中也偶有类似的传奇人物及其传奇故事发生,却没有武侠小说里的那般奇特和畅快。可以说武侠小说也能鼓舞人心,奋发向上,追求卓异。

  红尘:佛道等称人世为“红尘”。明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摺:“你如今上丹霄,赴绛阙,步瑶台,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宝玉本来颖悟,又经点化,早把红尘看破。”

  大业:大功业,大事业。《易‧系辞上》:“盛德大业,子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孔颖达疏:“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颜真卿 《请復七圣谥号状》:“三者备矣,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业,能事毕矣。”

  :不正;不正派。《诗‧鲁颂‧駉》: “思无邪,思马斯徂。”郑玄笺:“专心无復邪意也。”高亨注:“邪,指养马者盗卖马草马料的行为。” 《左传‧桓公二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正:正直,正派。《管子‧权修》:“凡牧民者, 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后汉书‧荀彧传》:“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

  豪杰:豪迈杰出。晋左思 《吴都赋》:“其居则高门鼎贵,魁岸豪杰。”《新唐书‧陈子昂传》: “其先居新城,六世祖太乐,当齐时,兄弟竞豪桀,梁武帝命为郡司马。”也指才能出众的人。《庄子‧天下》:“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 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管子‧七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一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沓,熛至风起。”

  相忘: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宋苏轼《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

  江湖:泛指四方各地。《汉书‧王莽传下》:“太傅牺叔士孙喜清洁江湖之盗贼。”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宋苏辙《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復西,归来未洗足间泥。”

  报国:为国家效力尽忠。汉马融《忠经‧报国》:“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唐陈子昂 《感遇》诗之三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明夏完淳《六君咏‧黄少保》:“亡秦虽不成,报国心已毕。”

慧照君评:

  彬宇先生自幼酷爱读书,从6岁接触《金刚经》到11岁接触《易经》,上到经史子集、下到笔记小说,可谓无书不读。很早以前《贵州日报》曾有《国学出少年》一文报道,随后《贵州民族报》头版用整版篇幅以《站在宇宙看世界的国学奇才》报道,再后来在彬宇先生2013年冬《国学旨归》第一辑出版之后,《中华儿女》杂志将彬宇先生选为封面人物,并以《千古不多独行人》为题用了大量篇幅讲述彬宇先生自幼苦读的故事,将其视为文化自信的代表。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及彬宇先生自述,彬宇先生在小学阶段读的小说就有传统四大古典名著和外国的《鲁滨逊漂流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部分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尤其是对武侠小说表现出浓厚兴趣,进一步在初中阶段读遍了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说。许多人读武侠小说只是沉浸在其精彩传奇的故事情节中,而彬宇先生却将小说与历史相联系,进一步激发起研读历史的兴趣,通过研读历史,又进一步联系现实,产生了宇宙与人生、理想与现实、文论与事务等等诸多的思考,完成了从趣味愉悦到深邃思考再到深入研究再到独立创造的多重转化与升华,从这首诗便能窥见一斑。

  彬宇先生曾评价说,金庸小说的主人公身上都有一种传统文化的精气神灌注其中,他们的成功于是就成了一种必然,因为所有的奇遇都不是偶遇而是必然。正因此,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才富有生命力而大获成功。

  该小说在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中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与中华文化精神融为一体。主人公们若非内蕴一定的传统文化精神,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会坐失,但若内在有精神,却又能于前途渺茫之际绝处逢生、因祸得福(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九阳神功及乾坤大挪移等)即便暂时获得奇遇也会招来横祸(如《笑傲江湖》中岳不群、东方不败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诚都是主人公获得巨大成功的密码,义就不必讲了,比比皆是,尤其以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胡斐最为明显(《飞狐外传》)温文尔雅的陈家洛至仁(《飞狐外传》)《天龙八部》中虚竹有礼、段誉温恭;《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与《鹿鼎记》的韦小宝及《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皆是机智达变而内心善良;《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一生行事只凸显了忠信二字;《飞狐外传》的胡斐和《神雕侠侣》的杨过为父报仇、《碧血剑》的袁承志与《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等都以孝立,他们虽然行事诡异,但内心纯孝,或继承父亲之志,或对义父对师父、对太师父都能孝敬,人无孝而不立,子承父业是孝,故名“承志”;孝为百善之首,故名“无忌”,《雪山飞狐》的胡一刀还守一个“孝悌”的“悌”字,苗人凤与胡一刀演绎了一出兄友弟恭的情感大戏,其他《天龙八部》的义结金兰也是如此;《连城诀》讲了一个“信”,同样,人无信而不立,其中的豪杰们为了宝藏尔虞我诈、背信弃义,皆因有违信义最终都难逃悲惨结局,而狄云一介草民,却因老实善良在狱中取信于丁典从而学得神功,最后也因一个“信”字把已成人妇的心上人的女儿空心菜收为义女加以抚养;而把“诚”字演绎得入木三分的则是《侠客行》,只有心地纯净、一张白纸、大字不识的石破天才能读懂难倒天下英雄的神奇武学,靠的就是一个“诚”字,印证了《中庸》所讲的“至诚格天”,也得了《坛经》旨趣。金庸先生或许是自觉又或许是不自觉地表达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义与人生奥秘,即“厚德载物”,因而主人公的成长从表象看是传奇,而从内在看却是一种必然的天命。即“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而“厚德载物”所表达的,便是这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精神。有了这个内涵,一切的奇遇都能够顺理成章,否则就成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因而说有人读武侠读的是热闹,而彬宇先生从中读出的却是仁义之道。读热闹可以消磨时间,读出道理来,却是能引发深思,在少年时代便能有所受益。

  彬宇先生在2002年重读《聊斋志异》时吟咏过蒲松龄,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朋友写诗劝他不要写小说浪费时间耽误了博取功名,但蒲松龄还是依然故我,坚持不懈,终其一生也都未能博取功名,却留下了四十万言的《聊斋志异》,此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享誉世界。小说是通俗文学,尤其还是志怪小说,另类中的另类,很多人视之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彬宇先生却形容蒲松龄的一生是大业未成而小道大成,同样令人敬佩!

  言归正传,可贵的是,彬宇先生除了在武侠小说中发现虚构的“大侠”外,还联系历史和现实,在《史记》等史书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古代侠士,他们与武侠小说的主人公都有相似之处,那便是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豪迈英武,彬宇先生将之概括为浩然之气、舍我其谁、大丈夫气概、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中说:

  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

  《史记·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司马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贵品德。

  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汉书·游侠传》)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豪杰英雄,并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对迫害他们的人表示极大愤慨,揭示了汉朝法律有失公正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富有悲悯情怀的历史观。

  彬宇先生此诗开篇第一句“仗剑出门唯任侠,但凭义气走天涯”就点出了武侠、游侠、豪侠们重在义气与豪迈,立身行事直抒胸臆、快意恩仇,描写了迥异现实的一种理想世界。

  何谓侠士,就是游侠,《史记·游侠传》是这样定义的:

  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这就是将游侠的人生观与行为准则界做了详细的规定了,出言必信、见义勇为、舍身助人、急人所难都是游侠或侠士可贵的特质。

  第二句“英雄自古多年少,奇遇而今莫谩夸”,金庸武侠小说是传奇的,甚至很多英雄人物都是少年英雄,同时小说本身更是虚构的,我们可以将之视作不存在,但在读历史的时候,许多圣贤豪杰也同样都是少年英雄,面对古代侠士“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等豪迈气概,我们多数人自问是做不到的,相形见绌,所以叫“奇遇而今莫谩夸”,而被韩非斥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的儒士与侠士们,都成了司马迁专门列文褒扬、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身上,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儒家怀仁,侠士仗义

  彬宇先生还曾将墨子视为历史上第一个开宗立派的侠士鼻祖,这个门派就叫“墨宗”,后世称为诸子百家的墨家(彬宇先生也有专门吟咏墨子的诗,感兴趣可查阅廖彬宇著《诗说中国》一书)。

  为什么说墨子是侠士鼻祖呢?因为墨子一生行事,完全符合司马迁对“游侠”的定义。

  墨子脚踏草鞋,自称“鄙人”,毕生践行“和平”理念,倡导“非攻”,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他,他发明各种先进武器,帮助弱国抗击侵略,有他在,就有“和平”在。他不光自己一人侠义,他还广收门徒跟他学艺,甚至跟他一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共同维护和平,充分诠释了“止戈为武”的价值理念。而彬宇先生在读《神雕侠侣》郭靖举办武林大会,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起来镇守襄阳,与国家一道抗击金兵的这个桥段时,蓦然就与墨子产生了联系,郭靖是江湖中人,但仍然满腔热忱爱护国家,爱好和平,墨子同样是“江湖”中人,有官不做,带领徒弟们游走天下,行侠仗义。他的一生也都在践行侠士的行为准则,我们且看他行侠仗义的事迹:

  他在闻知鲁阳文君要攻打郑国后,前去说之以理,并通过现场实物图演示击败了公输般的攻城的器械和技术,最终说服鲁阳文君停止攻郑。

  楚国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持守城装备帮助宋国,又以机智交锋,迫使楚国退兵而去,使弱小的宋国得以保全。

  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多次访问楚国,献书楚惠王,但后来他拒绝了楚王赐给他的封地,离开了楚国。

  墨子晚年来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讨伐鲁国,但没有成功。越王邀请墨子作官,并许给他以五百里的封地,墨子则以“听吾言,用我道”作为前往条件,毫不计较封地与爵禄。

  这种慈悲为怀、不慕富贵、行侠仗义的精神,正是彬宇先生第三句“万丈红尘三盏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所概括的。

  彬宇先生在这里表达:红尘中纷纷扰扰的事情,在三杯两盏酒里谈过;人世间的霸业雄图,都不如一壶茶的幽香。表现出诗人借武侠世界的纷争表达了一种精神品质,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及云淡风轻的超然洒脱。喝酒的浓烈与品茶的温雅浑然一体,这是先生少年时代读武侠小说才体会并融入自身精神的一种美妙状态。

  人生在轰轰烈烈过后,终归要归于平平淡淡。另,在现实生活中,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爱茶,古龙嗜酒,这两句也鲜明描写出了两位作家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爱茶的金庸温文尔雅,创办明报,开创了武侠之外的大业;而嗜酒的古龙在血气的迸发之中英年早逝。也算是先生对两位武侠作家的缅怀。

  第四句“行邪心正真豪杰,相忘江湖报国家”,是总结了侠士们行为乖僻但心术光明这一特质。这不仅是中国古代侠士的精神,也正是武侠小说的共同特点。《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黄蓉妇女;《神雕侠侣》中的杨过;《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到金庸最后一部《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莫不如此。

  侠士的血脉里,融合的是儒家的仁义气概与道家的洒脱豪迈。儒士用儒家思想居庙堂之上维护国家民族和社稷的文化,那么侠士精神则是处江湖之远同样维护国家民族社稷的一种文化。

  这点在《天龙八部》中宋辽对峙时代背景下乔峰的无奈与大义;《射雕英雄传》宋金对峙这个时代背景下的郭靖;《倚天屠龙记》在宋元对峙时代背景下张无忌与朱元璋的故事等等都可看到。儒家崇尚中正平和,追求大中至正的完美,道家则可以“以奇用兵”,如此形成了奇正互补的格局,而侠士多了几分灵动与荡气回肠,儒家追求完美而近迂,侠士则更接近大众感染大众,两者都有共同主题,伸扬正义、打击奸恶。惩恶扬善即为侠,止于至善即为圣。彬宇先生这首诗表达出:圣贤是完美的,可敬也可佩;侠客不是完美的,因而才可爱这样的观点。

  《史记·游侠列传》中还记载了朱家此人的事迹:

  朱家,秦汉之际的游侠,鲁国人。

  朱家是和汉高祖刘邦同时期的侠士,他为人重义气,但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也不图回报,他“侠以武犯禁”,受他庇护得以免祸的豪杰之士数以百计,而助贫扶弱所救之人更是数不胜数。

  朱家经常救人于贫贱,自己却粗茶淡饭,家无余财,衣不雕饰,乘不过軥牛,在助人富贵之后便不再相见;他助人于危难,季布被刘邦通缉,他不仅收留于他,还帮助他向刘邦进言,使季布得到赦免,待季布地位尊崇以后,朱家也未曾要求任何回报。

  还有《汉书》中记载的原涉的事迹:

  原涉生于大姓豪族之家,却自小爱管闲事,怜悯孤弱。他曾任谷口县令,治理有方,有“不言而治”的美誉。

  后来原涉辞官后四处游历,广交天下英雄豪杰,遇人危难,或慷慨解囊,或拔刀相助,能力所及,从不推辞。有一次原涉赴宴饮时,见到友人邻居家老母过世,因家贫而无法下葬,当即赠予钱财,并请赴宴的其他宾客帮忙一起置办丧葬用品,忙完后宾客们一同饮食进酒,原涉却又独自离去,帮着安葬逝者。

  又如唐代宗时期的黄衫客,也是一代侠士,唐玄宗时霍王爷家之女霍小玉因战乱沦落成为“清倌人”,遇见了同为沦落人的李益,才子和佳人一见钟情,山盟海誓,在霍母的同意下同居了一年。但是后来李益飞黄腾达之后,就开始背弃霍小玉。霍小玉相思成疾奄奄一息之时,李益却正准备迎娶名门之后的卢氏,途径长安的黄衫客听说了这个故事,感于霍小玉之深情,毅然将负心汉李益绑到了霍小玉面前,霍小玉终于在临死之前见到了惦念之人。

  又有元代的侠士王著,益都(今青州)人。

  王著平生嫉恶如仇,爱行侠仗义,曾投军,官拜益都千户。元朝世祖至元年间,以权臣阿合马专权,民不聊生,汉人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中,于是王著暗地铸铜锤,欲为天下除害。至元十九年(1282年),王著与僧人高和尚合谋,趁忽必烈去上都之际,骗阿合马等人出宫,以所铸铜锤杀死阿合马,事后逃至高梁河被捕,英勇就义。

  与荆轲等人不同,王著刺杀阿合马,不是受雇于人,也并无私心,可谓自愿舍身杀贪的千古第一人。

  再有清末北京侠客王五,善使大刀,人称“大刀王五”。 在河北、山东绿林中甚有威望,被推为首领。他专劫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来救济贫民。西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因王五与谭嗣同素有交情,亲劝谭逃亡。

  这些都是否正是“红尘万丈三盏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精神写照?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侠士们仗义疏财、救人危难,不图回报的精神,用这一句诗形容,足矣!

  彬宇先生这首诗本是因读武侠小说有感而怀想起了墨子和鲁仲连等古代侠士。

  最重要的鲁仲连该出场了。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叫《别鲁颂》,原文如下: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这首诗是称赞鲁连节,或者鲁连舌的,当然,他的真实名字叫鲁仲连。

  全诗的意思大概是:

  谁说泰山高,高不过侠客鲁仲连的气节;谁说秦军锐不可当,他们都摧毁在鲁仲连的舌下。侠客鲁仲连独立天地之间,气度犹如清风洒香雪;品格高尚不为秋霜所摧折;我要将你的故事刻在宝刀上,当它流传万世不灭。

  可以说,这首诗高度赞美了鲁仲连。李白崇拜鲁仲连,为鲁仲连所写的诗不止这一首,而有大量大篇幅的诗篇存世。

再分享一首李白的《古风》:“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大概意思是说: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青年人叫鲁仲连,他是个高尚奇妙之人,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只需一个早上就可以把万丈光芒照耀人世间。

  试问,李白是谁?“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么狂的一个人,居然毫不保留,而且接二连三地去赞美鲁仲连。那么鲁仲连到底为什么这么让高傲不可一世的李白如此推崇、敬慕呢?

  根据《史记》记载,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思维敏捷,口若悬河,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不过此人性格孤傲,恃才傲物,连孟尝君都不在眼中。

  众所周知,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以养士著称,门客三千,一般士人都巴不得做他的门客。但鲁仲连是个例外,他曾三次拒绝孟尝君的邀请。

  鲁仲连说,我性格豪逸,崇尚自由并不喜欢当寄人篱下受人管束的食客。我不愿意与您门下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为伍。孟尝君只能自讨没趣。

  虽然鲁仲连很狂妄,但他却从不追求私利,而是哪里有危难就到哪里。例如“说魏救赵”:

  《资治通鉴·周纪五》中记载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秦国乘机兵临邯郸城下,包围了邯郸。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国的灭亡似乎也是迟早的事。于是赵王向自己的盟国魏国求救。

  魏王因为害怕秦国,但也不能不义,面对盟友有难,当然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耍了个手段。他派了兵但只走到半路就停下来,还派了一个叫新垣衍的说客潜入邯郸,目的是劝说赵王归附秦国。

  此事被侠士鲁仲连闻知了,哪能容忍魏国这样不厚道的行为,于是,鲁仲连就去找新垣衍,开门见山就说:魏王只顾个人安危而不顾大局,将来也不会有好下场。能救魏赵的唯一办法只能在战场上打败秦兵;如果秦王称帝,不仅魏国没了,而你新垣衍也会一无所有。

  新垣衍听完后,彻底拜服,决定回国说服魏王继续出兵。后来魏无忌带兵杀到后,秦军也退去了。

  事后,赵国平原君要送给鲁仲连一座城池表示感谢,鲁仲连坚决不要。平原君还要给他千斤黄金,也被鲁仲连拒绝了,他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意思是,人世间最贵重的莫过于天下之士的气节,就是做了好事不要钱,我又不是生意人,做点事情就收钱,那跟逐利的商人有什么区别?这不是贬低我了吗?

  说完不辞而别。

  鲁仲连还有“一箭飞书死燕将”的故事:

  《资治通鉴·周纪四》记载,当年田单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齐国于水火之中,上演了一人复国的传奇。

  创造了这个传奇后的田单颇为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于是率领大军去攻打一个叫狄的地方。

  大军出发之前,田单看见好朋友鲁仲连,于是就跟他道别,说自己要出征了。鲁仲连听说田单要去攻打狄,说了一句:“将军最好别去,你恐怕打不下来。”

  田单很不高兴,没搭理他,等我打完胜仗回来,看你怎么说。

  那么,田单这次战况如何呢?

  真如鲁仲连所言,田单这次打的十分辛苦,打了三个月也没攻下来。前方是尸横遍地,后方也是怨声载道。这时,田单想起了鲁仲连,于是灰溜溜跑过去问什么情况,为什么久攻不下。

  鲁仲连说,当初将军您在即墨的时候,与前线将士一道,坐着编织草筐,站着挥舞铁锹,跟士卒们一起唱军歌,将兵一心,视死如归,所以,能打败燕国。(“将军有死之心,士卒先无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接着说,但今时非同往日,将军您现在东面有一万户人家的采邑,西面有亭台楼阁的游乐,还有黄金腰带,只顾养尊处优,“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取胜。

  这其实就是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随后田单亲自到最前线,身先士卒,指挥在前,擂起战鼓,一举攻下狄人的城池。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而智慧的鲁仲连,对人性把握得相当透彻。

  其后不久,田单拿下狄城之后,又准备去攻打燕国的聊城,这次也是久攻不下,于是田单又向鲁仲连请教。

  鲁仲连了解情况后,什么都没做,写一封信射到聊城城楼上。信中说,将军啊,我替你着想,你的结局是不归燕则归齐。但是你现在独守孤城,齐兵越来越多,而燕国救兵不到“将何为乎?”

  结果燕国大将看到鲁仲连的信哭了三天三夜。最后思来想去,居然拔剑自刎了。(“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与人刃我,宁我自刃!”遂自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箭射飞书死燕将”的故事。

  事后田单要重赏鲁仲连,但遭到了鲁仲连的拒绝,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再次表现出不慕富贵、重义轻利的情操。

  实际上,鲁仲连背后所代表的其实是侠士的高贵人格、侠义为怀和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

  他原则性很强,决不朝秦暮楚;他品德高尚,决不追名逐利,相反还功成不受赏;他有着一颗排忧解难的心,以挽救天下为己任。

  他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侠义!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智慧。当然,他最可贵的就是“与其富贵而屈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可以说,他是一个集纵横家辩才,墨子兼爱非攻的侠义情怀,以及庄子宁做曳尾之龟的人生通达与心灵自由的人物。总而言之,他所彰显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意志。

  此诗最后一句“相忘江湖报国家”,引用了《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的典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彬宇先生最后一句表达了,历史上甚至包括今天在内,永远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就如历史上的侠士与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因为身在江湖而被埋没,其故事或许只能传说于市井、坊间。尽管如此,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依然用他们的方式在为国为民、舍生忘死。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以上几位侠士只是万千侠士中的典型代表,华夏民族一直有着侠义精神,和平时期,推崇锄强扶弱,急人所难,而在每次民族蒙难,更是侠士涌现之时,有着侠义精神的不单是游侠身份的人,更有各家各派的仁人义士。

  我们民族正是有着这样的脊梁,才能历经苦难而顽强生存发展,自强不息,走向辉煌。

Written by:

13 Posts

View All Posts
Follow Me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将网站添加到桌面

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