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班昭传诫秀外慧中》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戊子岁咏班昭七律
谁云女子不如郎,至厚坤元载万方。
垂范成书存七诫,寄言后嗣奉三纲。
续编汉史彰才赋,施教中宫化凤皇。
冒死为兄求帝命,信知柔德克刚强。
张红星教授注解:
女子:泛指女性。《诗‧鄘风‧载驰》:“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后汉书‧五行志五》:“武陵 充县女子李娥,年六十余,物故。”唐韩愈《秋怀诗》之三:“丈夫意有在,女子乃多怨。”
郎:对男子的敬称。唐李白《横江词》之五:“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坤元:与“乾元”对称。指大地资生万物之德。《易‧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孔颖达疏:“至哉坤元者,叹美坤德。”《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顺承天者,坤元之义也。”《陈书‧高祖纪上》:“大哉乾元,资日月以贞观;至哉坤元,凭山川以载物。”
载:承受。《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三国志‧魏志‧王基传》:“臣闻古人以水喻民,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万方:万邦;各方诸侯。《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引申指天下各地;全国各地。《汉书‧张安世传》:“圣王褒有德以怀万方,显有功以劝百寮,是以朝廷尊荣,天下乡风。”唐杜甫 《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又引申为多样、各种各样,《文选‧宋玉<高唐赋>》:“思万方,忧国害, 开贤圣,辅不逮。”李周翰注:“思万方之事,忧国之利害。”《汉书‧艺文志》:“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垂范:垂示范例。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汉武帝)《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诰严助,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唐韩愈《奇卢仝》诗:“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七诫:即《女诫》,汉班昭所著。由七部分组成,即《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与《和叔妹》七篇。该书论述了女子的德行修养及在“夫家”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即对丈夫的敬顺,对公婆叔姑姐妹的和顺。
寄言:本指寄语、带信。《楚辞‧九章‧思美人》:“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后引申为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三国魏嵇康《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建武暨乎义熙 ,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
后嗣:后代;子孙。《书‧伊训》:“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唐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公实能德,延于后嗣。”
三纲:古代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孔颖达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唐韩愈 《与孟尚书书》:“杨墨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宋文天祥 《正气歌》:“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才赋:才能禀赋。清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郑善夫》:“《国雅》:‘继之才赋英迈,往往有新语。’”
施教:进行教育。《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 《汉书‧礼乐志》:“敕身齐戒,施教申申。”
中宫:本指北极星所在的区域。古代划分星空的区域称为宫。《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司马贞索隐引《文耀钩》:“中宫大帝,其精北极星。”《后汉书‧杨震传》:“去年十二月四日,京师地动……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中宫,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权用事之象也。”后借指皇后居住之处,又因以借指皇后。《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常绐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颜师古注:“中宫,皇后所居。”《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 汉郑玄注:“六宫谓后也。若今称皇后为中宫矣。”故民间又称皇后为中宫娘娘。《新唐书‧冯元常传》:“尝密谏帝,中宫权重,宜少抑。由是为 武后所恶。”《宣和遗事》前集:“中宫乃叹曰:‘宰相如此,怎能治天下?’”
化:改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易‧乾》:“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东观汉记‧茨充传》:“建武 中,桂阳太守茨充,教人种桑蚕, 人得其利。至今江南颇知蚕桑织履,皆充之化也。”三国魏阮籍《乐论》:“夫金石丝竹、钟鼓管絃之音,干戚羽旄进退俯仰之容,有之,何益于政?无之,何损于化?” 明康海 《大复集序》:“弘治时,上兴化重文,士大夫翕然从之。”
凤皇:亦作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通称为凤或凤凰。羽毛五色,声如箫乐。常用来象徵瑞应。《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唐韩愈 《与崔群书》:“凤皇、芝草,贤愚皆以为美瑞;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比喻地位高贵或德才高尚的人。汉刘桢《赠从弟》诗之三:“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南史‧范云传》:“昔与将军俱为黄鹄,今将军化为凤皇。”古代又用龙比喻皇帝,用凤凰比喻皇后。皇帝的服饰叫龙袍,皇后的服饰叫凤冠和凤袍。
冒死:不顾生命危险。《后汉书‧寇荣传》:“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肝胆,布腹心。”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有振武都头卒,不堪一行人须索,忽操白刃入斫圣美 ,其子冒死直前护救。”
帝命:本指天命。天帝的意志。《诗‧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后引申为天子的命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夔典乐,和神人;龙作纳言,出入帝命。”南朝宋颜延之《祭屈原文》:“惟有宋五年月日,湘州刺史吴郡张邵恭承帝命,建旟旧楚,访怀沙之渊,得捐珮之浦。”明刘基《官箴上》:“慈匪予爱,帝命溥时;威匪予憎,国有恒规。”
信知:深知,确知。唐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太平广记》卷九九引唐唐临《冥报记‧李大安》:“于是叹异,信知圣教不虚,遂加崇信焉。”
柔德:仁柔、温柔之德。唐贺知章《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其一·顺和》:“至哉含柔德,万物资以生。”宋张方平《温成皇后挽词》:“一惠彰柔德,深衷忆善言。”
克:战胜;攻取。《易‧既济》:“ 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吕氏春秋‧爱士》:“(缪公)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高诱注:“克, 胜也。”也指制服;克制。《书‧洪范》:“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汉扬雄《法言‧问神》:“胜己之私谓克。”
刚强:此处指强暴的人。《淮南子‧时则训》:“行柔惠,止刚强。”高诱 注:“刚强,侵陵人不循轨度者,禁止之也。” 慧照君评:
彬宇先生曾有《咏文母》一诗,歌颂中华民族三位伟大的女性(母亲),即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夫人、母亲太妊夫人、妻子太姒夫人。三位伟大的女性成为中华文化中“太太”一词的来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重女性和崇尚具有高尚品质、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女性。如在尊崇伏羲的同时,也将女娲的地位拔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有些说法将女娲视作三皇之一,与伏羲并列。还有民间世代传说的九天玄女,同时具备了战争女神、丹药女神、房中术神、生育神等多种本领和功能,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于九天玄女的形象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可以说九天玄女形象的产生和变化实际上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变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又或是尊重女性、崇尚伟大女性的集中反映。
有的传说九天玄女是黄帝的老师,而据有的专家学者研究,又认为《山海经》中记载的女魃就是九天玄女:“有人衣青衣, 名曰黄帝女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卅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魑, 雨止, 遂杀蚩尤。”很多学者认为这段描述里的女魃其实就是九天玄女,并且后来女魃和玄女形象的分离也据此而来。在《山海经》中认为九天玄女是人身鸟首,但是在隋朝时期的神话故事名著《黄帝问玄女兵法》中,将九天玄女描述成了一个鸟身人首的形象。通过对多个神话当中九天玄女的形象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此领域中九天玄女的主要司职是战争女神,由于我国上古时期和商周时期很多历史是和神话传说相互联系的,因此战争也就和神话联系到了一起。九天玄女通常是作为正义一方的战争女神形象出现的,例如帮助黄帝战胜蚩尤、帮助商族统一天下等等。
九天玄女因年代较早,无正史记载,导致扑朔迷离而成为既是传说人物(即种种原因存而不论)又为宗教神话人物,同时出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而广为人知。随着我国道教的兴起,九天玄女被道教被奉为“九天玄姆圣姆天尊”、“九天紫府玄祖大天尊”、“九天玄祖元君大天尊”等,仅从这些圣号便可看出其地位非常高。九天玄女除了是正义女神之外,同时还是丹药女神和房中术神女神。对于丹药女神,有记载为九天玄女采集天地精华炼制丹药,练成三颗之后,一以祭天,一以襄地,一以自受,在道教中因此将九天玄女当做炼丹制药的始祖来供奉。而房中术女神的起源则比较早,被认为是西王母派遣玄女、素女授予黄帝房中术,其中的玄女指的便是九天玄女。房中术在道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人认为通过房中术可以达到修炼养生、延年益寿的作用。在葛洪的《神仙传》中,道教重要人物张道陵就非常善于使用房中术。而在汉代时期,房中术作为一种道教方术已经非常流行。
而众多文学作品也极尽渲染、描写九天玄女,且不同朝代的文学作品中九天玄女的形象也各不相同。在汉朝刘向的《列仙传》中,九天玄女是一个妙龄女子;到了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九天玄女的形象就非常清晰;在唐代道人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中,九天玄女的形象和神话传说较为统一,是黄帝之师;在宋朝的《太平广记》、《夷坚志》中,九天玄女依旧和宗教、神话传说中的形象较为接近,但是人物描述大多较为华丽。
在元朝的《宣和遗事》中,九天玄女开始出现在小说里,成为一个较为普遍且统一的人物形象;而在明朝,由于这一阶段的文化高度发达,小说、戏曲等数量众多,其中的代表作《水浒传》、《红楼梦》中均有对九天玄女的描述,并成为一个关心天下大势的参与者。这一点在《水浒传》、《平妖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水浒传》中,宋江在遭遇官兵追捕遇险时,藏身地突然有烟火发生,遮掩了宋江的踪迹,宋江因此避过祸患,而在后续的描写里,九天玄女更是直接向宋江传授了无字天书和仙界食物,并且叮嘱宋江要替天行道······
附带一说的是,彬宇先生弱冠之时第一次观看电影《阿凡达》,就感慨《阿凡达》完全是加入了科技元素后照搬《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黄帝与九天玄女的故事。所以电影《阿凡达》的人都留着辫子,是中国清朝人物的特征,是向中国古人致敬;历史记载黄帝的梦都有预见性,同时相传黄帝早年进入一个神秘部落与九天玄女相识,并得到玄女的绝学,掌握了相关部落的语言、特殊能力等,并帮助该部落打败了敌对部落,以及建立了华夏民族。而电影中的男主则是通过高科技让精神意识进入了女主的部落并与女主相识,学会了女主部落的所有本领,并帮助该部落打败了侵略者。历史上的黄帝传说在黄山上修炼得道,感召了一条巨龙从天而降,黄帝乘坐上去,很多文武百官攀龙附凤也跟着黄帝骑龙飞升,最终去了哪里,成为千古之谜。彬宇先生在讲课中提到,电影《阿凡达》在黄山取景,就是致敬中华民族伟大的始祖黄帝,该电影的最后是男主骑着神鸟飞升离去,也是致敬了黄帝骑龙飞升的故事。
中华上古史缺乏文字记载,靠中华先民口耳相传,于是演变成了传说,加上对其本领和功勋的渲染与艺术夸张,又演变成了神话,并不代表其不存在。而女娲补天、九天玄女等女性故事的世代流传与家喻户晓,证明了中华民族是极为尊重女性的民族。
而自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中华民族则利用文献系统的记录与记述,开始了重视女性和无比尊崇、敬爱具有优秀品质的伟大的女性的历史。
继周朝“三太”之后,中华民族不断涌现出伟大的女性和母亲,即便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涌现出孔母(颜征在)、孟母、曾母等伟大的女性。而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也非常注重表彰、嘉奖社会上卓越、伟大而有气节的女性,并为这类女性建立雄伟的牌坊,成为社会争相学习、效仿、尊敬的榜样。
而在这些女性当中,既能以身作则,又能将这些教育理念形成理论著作的女性中,则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女史班昭。
女史为女官之意,以知书妇女充任。 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 或为世妇下属, 掌管书写文件等事。《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 掌内治之贰, 以诏后治内政。” 后世引申为对知识妇女的美称。较之“女士”则更古雅。
班昭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女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从彬宇先生此诗便可见一斑。
彬宇先生此诗第一句“谁云女子不如郎,至厚坤元载万方”,起句不俗,批判了过去那些落后、边远地区重男轻女的观点,女性与男性一样,都是平等而值得相互尊重的。在《易》学中,男性是乾元,女性是坤元,都是“元”,元是敬辞。无论多伟大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位伟大的女人,若没有这位伟大女人的默默支持与付出,这位男人必定难以成就伟大;无论多伟大的男人,也必定来自于一位伟大的母亲。周文王的母亲是太妊夫人,周公的母亲是太姒夫人;而若不是为了影响儿子而多次搬家搬到有学习氛围的地方,就不会培养出亚圣孟子;若不是鼓励儿子从军报国并在儿子背上刻下“尽忠报国”四字,就不会有民族英雄岳飞,彬宇先生在另外一首诗中咏岳母,其中便有“女贞狭路逢贞女”“四字光辉万丈长”等句。一位年迈的贞女,派儿子从军报国,抗衡整个女真(贞)族的军队,气概雄伟,堪称妙句。
“垂范成书存七诫,寄言后嗣奉三纲”,颔联的“垂范”讲了班昭能够以身作则,知行合一,无论做人女、做人妻都是中华民族很好的模范和榜样。班昭家学渊源,父亲是伟大的历史学家班彪,她自幼随父学习,知书达礼,同时她洞悉天理伦常,知道女性如何才能获得幸福,那就是充分发挥女性的天然优势即天性,并顺从此天性辅佐丈夫,如何帮助丈夫成就、如何帮丈夫搞好家族关系、如何培养子女成才等等,于是费心撰写了《女诫》一书,传给家族中的女性,这部书影响很大,皇家得知了,皇帝专门邀请班昭入宫,在中宫为皇后和一众贵人、公主们讲授女学,当然,作为伟大的女性学问家,在宫中也不仅仅是讲授女学修养,也讲授历史、政治和儒家思想等正统学问。太后、皇后们都以班昭为师,亲切称呼她为“大家(gu)”。每逢各地贡献珍贵稀奇物品,还请班昭作赋赞扬。邓太后临朝听政后,特许班昭参与政事。班昭为政勤奋,邓太后非常满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这就是颈联所概括的:“续编汉史彰才赋,施教中宫化凤皇”。
而“续编汉史彰才赋”这一句语意多关,主要概括了班昭为兄续写《汉书》,这个才赋的“赋”又代表了班昭是著名的赋体文学家。她晚年随同做官的儿子到陈留,她触景生情、追忆先贤,留下了《北征赋》《东征赋》等名篇。
关于班昭续写《汉书》,其缘由是: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因擅权被杀,兄长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班昭继父兄遗志,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很有贡献,她曾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汉书》。
所以班昭在完成汉书过程中的功劳主要有三点:整理《汉书》、完成八表和传播汉书。
最后一句“冒死为兄求帝命,信知柔德克刚强”,是说班昭作为温柔女性,却勇于向皇帝上书,为兄长请命辞职。《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上书内容等事:
《诗》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妾愚戆不知大义,触犯忌讳。
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此事经过是: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国,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
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
奏章送上,和帝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除了向皇帝上书为兄请命外,班昭也还曾向邓太后上疏谏言。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了解。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岁,邓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班昭生前死后,都让人敬佩、感念。
彬宇先生此诗最后一句“信知柔德克刚强”是通过班昭的一生来概括一位卓越、伟大的女性的特征,那就是以温柔为德,这样的女性,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