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廖彬宇先生作此诗于2018年,由国画家刘金辉绘制《柳下惠坐怀不乱》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寥寥数语的古诗高度概括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力量滋养,贯通中华文脉,让圣贤豪杰之精神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戊戌岁咏柳下惠七律
曾闻亚圣称和圣,懿范千秋气尚豪。
君子彬彬存礼义,丈夫挺挺守坚操。
人将鼎器以为宝,自惜声名最足高。
唯有洞明能破惑,坐怀不乱戒尔曹。
张红星教授注解:亚圣:谓道德才智仅次于圣人。汉 赵岐《<孟子>题辞解》:“(孟子)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初学记》卷九引三国吴张俨 《默记》:“汉光武体亚圣之才,执文武略,聪明仁德。”《旧唐书‧姚崇传》:“昔孔丘亚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捲而葬。”后也特指孟子。元文宗时,封孟轲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时,去其封号,只称亚圣。明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引钱奇勋诗:“引棺绝粒箭当胸,拼死扶持亚圣公 。” 和圣:即柳下惠。《孟子》:“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懿范:美好的道德风范。晋陆云《赠顾骠骑‧有皇》诗:“思我懿范,万民来服。”唐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吕端等曰:‘践阼初首行此令,哲王之懿范也。’”清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公少时尝读《义田记》,慕范文正 之为人,后见朱子社仓,益钦仰其懿范。”
彬彬:文质兼备貌。《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 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姚华 《论文后编‧源流》:“故一家一书,辄数千万言,文质间出,而不能相融也,史野参半,而不能互调也。彬彬之选,惟《诗》《书》当之,下此则失。”
礼义: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 《汉书‧礼乐志》:“至文帝 时,贾谊以为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宋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朝廷尝奖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清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也同“ 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汉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 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卢文弨校注:“义,读为仪。”
丈夫:本指男子或成年男子。《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管子‧地数》:“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后犹言大丈夫,指有所作为的人。唐孟郊 《答姚怤见寄》诗:“君有丈夫泪,泣人不泣身。”宋张思光《门律自序》:“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 何至因循,寄人篱下。”元林泉生 《吊岳王墓》诗:“庙堂短计惭嫠妇,宇宙惟公是丈夫。”
挺挺:正直貌。《左传‧襄公五年》:“《诗》曰:‘周道挺挺,我心扃扃。’” 杜预注:“挺挺, 正直也。”《新唐书‧魏谟传贊》:“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金元好问《和汴禅师》:“挺挺刚无敌,津津润可呵。”坚操:坚定的节操。清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有数贵官,艳称‘状元嫂’卓识坚操,人所不及。”
鼎器:即鼎。唐裴铏 《传奇‧韦自东》:“二人因以泉涤其鼎器而饮之。”洞明:通晓、明了。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跋摩)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周群尝学山中,忽有白猿化为老人而至,授群书一卷,乃黄帝而下历日也。群遂洞明阴阳。”
破惑:解惑、破除疑惑。宋王安石《寄曾子固》诗:“探深犯严壁,破惑翻强旝。”
坐怀不乱:春秋时鲁国柳下惠夜宿城门,遇一无家女子,恐其冻伤,而使坐于己怀,以衣裹之, 竟宿而无淫乱行为。见《荀子‧大略》及《诗‧小雅‧巷伯》 毛传。后因以“坐怀不乱”形容男子正派, 虽与女子同处而无惑乱。
尔曹:犹言汝辈、你们。《后汉书‧赵喜传》:“尔曹若健,远相避也。”南朝宋鲍照 《见卖玉器者》诗:“宁能与尔曹,瑜瑕稍辨论。”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赵力能先生评:
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人,比孔子的时代还要早150年。本姓姬,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邑,后人则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称之为“逸民”,即“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于臧文仲执政时任士师。以讲究礼节著称。臧文仲祭祀海鸟,他认为不合祀典。鲁僖公十六年(前634),齐攻鲁,他使人至齐,以尊先王“世世子孙无相害也”之命为辞,劝齐退兵(引自《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32页)
他为何是“被遗落的人”?《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因其做法官时“以直道事人”,被多次撤职。事见《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此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思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国也同样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鲁国呢?
《国语》还曾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事情。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胡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草率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
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
另外《吕氏春秋·季秋纪》 中记载了柳下惠“岑鼎”一事,从中可见柳下惠为人正直、守信的君子之道: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他鼎以往。齐侯弗信而反之,为非,使人告鲁侯曰:“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君请于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难也。”于是鲁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意思是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齐国人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齐国人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臣下一生的珍宝,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臣下自毁珍宝。以毁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此事足见柳下惠怜惜羽翼、爱惜名声的修养。
而让柳下惠名垂千古的事迹则是“坐怀不乱”了。此事被记载在《荀子》和《吕氏春秋》中。同时也记录在毛亨所注的《诗经》中从而被中华民族所广为颂扬。
故事说柳下惠冬季某日,外出访友,因路途较远,回来时天色已晚,城门早已关门落锁,入不了城的他就只好在城外过夜。到了夜里二更时分,冷风嗖嗖,寒气逼人,还下起雨来,柳下惠于是寻见一处破庙,急忙躲进庙里避雨取暖。
恰在此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柳下惠急忙推辞:“荒郊野外,孤男寡女相处一室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中,更是有伤风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并解开上衣把女子揽在怀里,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冻僵的少女,如是怀抱女子,闭目塞听,纹丝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直到天亮,二人皆没有发生任何非礼的行为。
毛亨《诗经·小雅·巷伯》载为:
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 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
柳下惠贤名广传,《战国策·齐策四》中记载秦国攻齐,也要下军令保护柳下惠的墓地,不准惊扰到柳下惠: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秦攻齐,中间要经过鲁国。秦军下令切实保护柳下惠在鲁国的墓地,并规定在柳下惠墓地五十步以内砍柴的人要处以死刑。柳下惠在各诸侯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战国时著名的贤人颜斶也曾拿此事来怼过齐宣王。事见《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大意是齐宣王让颜斶到自己面前来,颜斶则让齐宣王到自己面前,两人争执不下。齐宣王问是王贵还是士贵,颜斶说当然是士贵。齐宣王问何以见得?颜斶则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生王之头不若死士之垄也!”也就是说活着的国王,还不如一位死去的士人的坟墓。可见柳下惠之影响!
孟子在《孟子》这本书中评价了四位圣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让继承帝位而不继承;伊尹是圣人中负责任的人,当商朝的宰相极其负责,甚至不惜流放国君太甲加以改造,后又归政于太甲;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做事做官讲究中和,因居中和,所以思虑周全;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腐朽的国君不让他从政,他就带徒弟周游列国,讲学著书立说。四位圣人各有特色。
柳下惠的“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交往追求和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鲁国国君要攻打齐国,柳下惠认为这是不仁义的举动,表示坚决反对。齐国攻打鲁国,柳下惠认为这是不义的行为,派儿子展喜犒食齐军,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是人际关系追求和谐,不羞污君,不卑小官,上自污君,下至鄙夫,他都能与任何人和谐相处。
三是个人修养讲究中和。“三任而无喜色”“三黜而无愠色”,不以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周代三公,当时最尊显的官位)易其节,不以三黜而离故国,淡泊名利,荣辱不惊,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柳下惠做事的模式是外圆内方,和而不同。他的和思想被儒家集大成者孔子及弟子们发扬光大,彬宇先生曾经谈到柳下惠时概括出了一个七和思想,即: “为人和气、处世和厚、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人和合、世界和平,保和太和乃利贞。”
彬宇先生此诗,描写和圣柳下惠的人格风范可谓神韵十足。“君子彬彬存礼义,丈夫挺挺守坚操”一句,既把柳下惠的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一面描写了,同时又用“丈夫”“挺挺”“坚操”等词语概括了柳下惠的顽强、坚毅及固持己见等精神。第三句颈联“人将鼎器以为宝,自惜声名最足高”概括了柳下惠岑鼎事件,从此事件中能发现柳下惠是一位心怀至诚、为人严谨、爱惜信誉之至人。
最后一句讲柳下惠坐怀不乱,也兼及着感慨了当今的社会现象,在是非颠倒、黑白混淆、道德滑坡的价值观大混乱的所谓“现代”思潮洪流下,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俨然成了一个大笑话。
彬宇先生用“洞明”一词揭晓了柳下惠之所以伟大的地方,那正是他看透了世间万象,故并不为财色名利等假象所惑,唯有此,才能“破惑”,才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做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彬宇先生几年前还有《妖女吟五绝》一诗可供读者相对比研究。
柳下惠的事迹,足以为今人之戒。人生在世,不是庸碌而苟活一世,也不是追求于享乐一世,而是要能做到俯仰无愧,其风格风范、其德言容功能有益于天下万世!苟如此,则能无悔于此生。